科学防护运动损伤 让运动远离伤病

作者:孟恩泽Andy

· Blog,人体机能学

长沙一名16岁女孩的案例极具警示意义:其在连续进行200次深蹲后,因剧烈肌肉疼痛被紧急送医。生化检查显示其肌酸激酶水平异常升高至14.8万U/L(正常值通常小于200U/L),最终确诊为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除此类急性重症病例外, 来自美国急诊部门的数据进一步揭示了青少年运动损伤的普遍性:每年有超过260万19岁以下的青少年因运动相关损伤寻求医疗救治,其中扭伤和拉伤占比最高,达57.1%,骨折占16.0%。尤为值得关注的是, 慢性损伤也构成了相当大的疾病负担,占比高达48%,而由于骨骼发育未成熟所导致的生长板炎症在该人群中尤为高发。


青少年为何更易受伤?

深入探究青少年运动损伤高发的原因,可以从生物力学、运动训练学和防护行为三方面综合分析。 首要因素在于生长发育期生理结构固有的脆弱性。在14岁骨骼生长板完全闭合之前,其生物力学强度仅相当于成熟骨骼的三分之一左右,反复的跳跃动作或剧烈冲击性负荷极易对此薄弱区域造成损伤。其次,训练方法与计划的科学性不足显著放大了风险。 常见的现象如中考前突击加练立定跳远,可能导致韧带撕裂等急性损伤;而忽视充分的动态热身即投入高强度运动,会严重损害肌肉协调性与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为损伤埋下隐患。再者,对运动防护重要性的认知不足和措施缺位同样不容忽视。 临床观察发现,部分家长基于“能走路就没事”的判断,可能导致儿童韧带撕裂等伤情的诊疗延误;诸如羽毛球击中儿童眼球这类意外,本可通过佩戴合适的护目镜有效预防。此外,青少年模仿职业运动员的高风险技术动作(如强行扣篮),或在明显疲劳状态下仍坚持运动,均被证实会显著增加受伤概率。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225203/)


基于上述损伤机制,科学防护体系的构建应紧密围绕激活、纠正与守护三大核心原则展开。 其中, 有效避免运动损伤的基石在于严格执行动态热身。运动前进行5分钟左右的手腕踝关节环绕、高抬腿跑等练习,已被证实能有效提升心率、激活神经肌肉系统并增强关节动态稳定性。研究证据明确支持此类热身策略可显著降低踝关节扭伤等急性运动损伤的发生风险。运动后的静态拉伸则对缓解肌肉紧张、加速代谢废物清除及促进恢复进程具有积极作用。在技术层面, 对动作模式的精准纠正远优于盲目的训练量累积。在专业指导下,强调如“跳跃落地时保持膝盖与脚尖方向一致”等关键技术细节,能极大减轻膝关节韧带等支撑结构的异常负荷。运动装备的选择需严格匹配个体生物力学特征与项目需求。

例如,扁平足个体应选用具备良好足弓支撑结构的跑鞋以对抗足弓塌陷趋势;参与篮球等高对抗性、多急停变向的运动时,推荐穿着高帮鞋以提供踝关节额外稳定性支持;磨损过度的旧鞋必须及时更换,以维持足够的摩擦系数,防止滑倒等意外发生。体能基础构成了损伤防御能力的上限, 日常进行如靠墙静蹲等练习能有效增强膝关节周围肌力及稳定性。最后, 需关注恢复与营养支持对生长发育期青少年的重要性。深度睡眠期间生长激素分泌达峰值,辅以充足的钙与维生素D摄入,为骨骼的健康发育提供了坚实的生理保障。综上所述, 真正的运动防护,其核心在于使机体在动态平衡中安全地释放运动潜能。

(https://www.betterhealth.vic.gov.au/health/healthyliving/calcium)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93806039_High-intensity_exercise_training_mitigates_post-exercise_orthostatic_hypotension_in_men?__cf_chl_rt_tk=le5gjS2zwsgK8EUGVJ5OV1K.ieJ6t_tXMT5SBzQuZ5E-1755093574-1.0.1.1-xtm705eE3eHhdzemOa7lo_1hCyhozOcPtBjCtBARF_A)


与青少年群体形成对照的是,成年人因忽视科学防护导致损伤的案例同样屡见不鲜。 一位久坐办公室的编辑的遭遇即为明证:其在天气转暖后开始跑步锻炼,但跑前仅进行了随意的扭腰甩手动作便仓促开始。结果在短距离跑步后,腿部突发“啪”的异响并伴随剧痛。尽管初期判断为休息可缓解,但次日其活动能力严重受限,最终经诊断为小腿腓肠肌严重拉伤。此案例再次以沉痛教训印证了, 科学系统的热身是安全运动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绝非可省略的环节。

综合实证研究与临床观察, 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远高于事后治疗。采用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是保障青少年在享受运动益处的同时最大限度规避伤病的根本策略。因此, 关注并促进青少年的运动健康,为其营造安全的运动环境,需要包括家长、教练、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及政策制定者在内的多层面协同努力。通过广泛普及基于循证医学的运动科学知识、大力倡导遵循生理适应规律的渐进性训练原则、切实落实个体化的有效防护措施,方能更有效地守护青少年运动人群的健康,为其全面成长提供坚实保障。